当前位置:首页 > 祁连文苑 > 正文

【祁连文苑.家乡美文】陈克林 | 忆故乡的老土炕

来源:瓜州风微信公众号 作者: 陈克林  2020-12-09 11:58:17  浏览:

  那日,老友宋哥电话邀约,去他农村的老家锁阳城做客。因闲暇无事,便欣然驱车前往……
  走进村庄,远远就看见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在农舍上空,一股柴烟的味道随风而来。
  车停到了一户农舍门口,门前的木竿上晾晒着许多褥子,床单、绒毯之类的床上用品。每件用品上都烧着大小不一的窟窿。不用细想就知道朋友把自家的炕烧着了。因为我自幼生活在农村,每到冬天,烧着炕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走进院子,一股刺鼻的炕烟味扑面而来。门窗大敞着,阳光下,一股淡淡的、难闻的烟雾从窗口飘出,直呛鼻孔。朋友灰头土面的走出屋子,有些尴尬的笑着说:“昨晚在炕洞里放了几根木柴,把炕烧着了……”。
  看到这一幕,忽然想起了故乡的“老土炕……”。
  童年时期的农村老家,家家户户都是老土炕。每间屋子,除了几件简单的家具,土炕就就占去房子的一半。条件好的人家会在土炕的三面围上颜色不一的花布,叫“炕围子”。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就只能找来旧年画、旧报纸贴上去。土炕前沿放一块一米左右塑料布,防止床单被弄脏。土炕中间放一张一米见方,高三十公分左右的实木小方桌,叫“炕桌子”。以便使冬天吃饭喝茶方便。童年时代冬天在家学习的时候,也是围着被子爬在这张“炕桌子”子上学习的。因为那时候家里没有沙发。冬天来客就是脱鞋,上炕,用餐。
  那时候评判一个家庭的贫富,就是根据炕上的铺铺盖盖来衡量的!
 



  农忙时节,天蒙蒙亮母亲就离开土炕,一直忙到很晚才能回到土炕上睡觉!
  冬天,是农人们最清闲的日子。但母亲却一刻也没有闲着。“炕桌子”上齐整地摞着好些鞋底鞋帮,等着母亲一针一针缝制。那是来年一家人脚上的指望。还有一家人来年穿的衣服,母亲剪好后,也得一针一针地缝制。那时候没有缝纫机,所有的穿穿戴戴都是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手工完成。
  母亲很会过日子。白天,母亲把“炕桌子”移在窗边。在阳光下做些细活。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经常忙到深夜,有时候,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灯下忙活着。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母亲的针线活儿依旧那么好看、耐穿。
  那时候年幼,整天就知道疯玩,不知道帮母亲做些什么,当然也帮不了什么忙。母亲除了做饭、煨炕、洗锅、喂猪。其他时间几乎一整天都盘腿坐在土炕上做针线活。那时候家里啥都缺,就是活多,母亲满眼都是做不完的活儿。
  每隔几天,母亲会把一大盆和好的面团放到炕角发酵。有时候,还会有一小盆黄豆芽静静躺在热炕上。记忆中,那一颗颗金黄色的黄豆,长出弯弯扭扭嫩牙,密密匝匝挤在一起,在热炕上一天天变粗变长……
  有时候,邻家大娘,婶子一起围着“炕桌子”一边聊天一边做着针线活儿。“三个女人一台戏”。嘻嘻哈哈的笑声洋溢在农家的土炕上!
  这时候的男人一般都不上炕。女人们在炕上热闹地忙活着针线活儿,父亲就坐在炉子旁边,烤着火、抽着烟亦或是烤个洋芋什么的……


  早晨,母亲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炕。她会根据天气的阴晴掌握烧炕的火候。天不是很冷,就在炕洞里添上麦草树叶之类的易燃物。如果天气太冷或者下雪,就添上羊粪蛋在加上几铣煤,一整天,炕都是热的。而后才开锅做饭,开始一天的劳作。
   “土炕”是乡土文化的纽带,她传递着浓浓的乡土暖意。“土炕”也是乡土生活的主角,她和纯朴的乡亲们一起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无论何时,温暖的土炕永远是农人的精神归依。
我的童年乃至少年时期都是在土炕上度过的。可以说,涉世最初的温暖就是土炕给的。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她的古朴、温暖时常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而今,生活在城市。只有在回老家的时候才能睡上那温暖的土炕。我觉得再奢华舒适的床也替代不了故乡“土炕”在我心里的位置。因为躺在土炕上面似乎能触摸到童年。因此,只有在老土炕上入眠才能做出童年那香醇、久远的梦……(注:文稿插图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陈克林  男,甘肃高台县人,现居瓜州。喜欢舞文弄墨及摄影并有一定收获。作品散见于省、市级报刊及诸多网络平台。
来源:转载瓜州风微信公众号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证件查询 | 监督信箱 | 招聘信息

Copyright@2021 gshyw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甘公网案备—62090202000454号

地址:甘肃省酒泉市 邮箱:945139299@qq.com 电话:13739379699 15193701275 陇ICP备20210008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