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祁连文苑 > 正文

【祁连文苑-嘉峪关】高深 | 木兰城遐想

来源:嘉峪关日报社 作者:高深  2022-05-29 09:31:39  浏览:

 

    在去木兰城之前,我竟对距离嘉峪关仅20公里之遥的木兰城一无所知。当然了,也不能完全怪如我一样对于古文化研究甚少者的孤陋寡闻,因为木兰城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妙龄女子一样深藏不露,鲜为人知,以至于至今无所不能的网络上也仅有零星的只字片言的介绍。不像嘉峪关、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草湖,甚至近年来兴建的方特游乐园、蓝翔孔雀苑、紫轩葡萄酒庄园、南湖文化旅游园等早已名扬天下,成为旅游胜地了。正因为如此,我对此行充满了期待和遐想,想对这座充满神秘而又拥有诗意般名字的古城堡一探究竟:木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与这座城堡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人类对于未知充满好奇可能源自天性和本能吧。


  

  到了木兰城之后,方知木兰城即双井子堡,木兰城和双井子堡是一个地方,距离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远,地处黑山沟口。说实话,如今的木兰城既不像一座城,又不像一座御敌的堡,更没有一眼水井。曾经的人来人往、曾经的车水马龙、曾经的恩怨情仇、曾经的刀光剑影都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一切都被岁月无情的消解遮掩,无声无息,留下的只有孤零零的残垣断壁和稀疏的骆驼草,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寂寞和孤独,又仿佛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士浑身布满伤口躺在辽阔的戈壁滩上独自疗伤。如今的木兰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防御功能,细看似乎某大户人家很不认真的筑了土墙圈地留作他用一般,从雨淋日蚀得摇摇欲坠的土坯墙和遍地密布的老鼠洞中丝毫看不出曾经烽烟四起、危机四伏的战乱迹象,甚至很难找到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只有在城内西北处有一个正方形、深四五米的“地窝子”,推猜可能是后来的淘金者所挖住生活过的。
   
而围绕着木兰城,也流传下来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镇守边关,她武艺高强,并射得一手好箭,箭壶里有三支红漆羽箭,人们称它为“木兰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贵族发动战争,声言要与花木兰决一死战。木兰将军不慌不忙地应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与你决战。”敌将心想这一箭之地无非二三十丈远罢了,有何妨,便一口答应。话音未落,只见木兰将军取出一箭,搭于弓上,“嗖”一声,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关。敌将见状,立刻掉转马头,慌忙逃跑。后来有一位老爷爷想把这支神箭设法保存起来,便背土筑城,取名“木兰城”。就在刚筑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兰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老爷爷在木兰箭旁边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饮用。若干年以后,有人企图抢夺这支神箭,并放火来烧木兰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倾盆大雨把火浇灭。神箭又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闪出一眼新井,与原来的那眼井并列在土城中央,于是,这座古城被人们称为“双井子城”。

    这个凄美的传说给原本略带神秘的木兰城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也十分巧妙地将木兰城和双井子堡结合起来,使这一地方拥有两个名字竟也不显得突兀和矛盾。
   
一座土城就是一段历史。据史料记载,双井子堡位于嘉峪关市西20公里处,建于明代,坐北向南,平面呈矩形,堡墙由黄土夯筑,周长820米,作为历史上嘉峪关的军事防御前哨,是军队在关外第一站宿卫营盘,也是一座设备完整、可驻戍转运、能战能守的古城堡,清末至民国初年丧失功能。如今双井子堡遗址城墙破损得比较严重,但是轮廓仍然清晰。陈庚雅《西北视察记》中说,“关西四十里,曰双井堡,已无人烟,传昔居民繁多,以淘金为业,现其堡院落之遗迹,亦颇近似”。从中可以看出,后来这里成为淘金者的乐园。
     据说,城内有数十眼井,每两眼紧挨一处,为一对。一对井中,一井有水,一井无水,称“真井”和“假井”。官兵驻守时,水源充足,人畜共用。遇到敌情撤离时,掩真井,留假井,切断水源,使敌军无法立足。遂称双井子。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追随吐鲁番三代速坛的元老重臣牙木兰,带着两千多顶帐篷,男女老少一万多人,来到嘉峪关城外请求归顺,明王朝对他们的归来给予了热烈的欢迎,明朝皇帝特地下旨无偿发给他们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并在嘉峪关外修建土城以安置他们临时居住,当地人称之为木兰城。牙木兰和他的部属家眷们,在这里居住了数月之后又迁至湖北,并在那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融入当地民族中。由此可见,木兰城晚建于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一百多年。
   
古时,战乱和逃难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人们为避战乱、荼毒和杀戮,抵御外敌,修筑的营堡、壕沟、烽火台何止一处。远的不说,仅嘉峪关市境内的营堡就多达十多座,主要有嘉峪关、新城堡、野麻湾堡、小钵和寺、新营、路家泉墩营盘、大红泉堡、石关儿营盘、卯来泉堡、双井子堡、横沟屯庄等。这些营堡和烽火台,在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著名导演赖声川曾经说过,时间是贼,人生那些没做的事就是送给它了。如今,当你轻轻地触摸着那些几百年之前先民生活、生产时留下的这些印迹时,似乎是穿越时空与先民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灵魂的交汇,有一种时光倒流、似真似幻的感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一代人只不过是一粒毫不起眼的沙子,是一粒不经意间就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地米粒,是一滴一不留神就会消失在岁月长河中的水滴而已。

作者:嘉峪关日报社 高深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证件查询 | 监督信箱 | 招聘信息

Copyright@2021 gshyw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甘公网案备—62090202000454号

地址:甘肃省酒泉市 邮箱:945139299@qq.com 电话:13739379699 15193701275 陇ICP备20210008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