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见证历史 > 正文

【见证历史.张掖】宋进林|寻找甘州“象佛寺”

来源:张掖市甘州区 作者:宋进林  2022-06-09 09:36:37  浏览:

    前几天,有媒体平台爆出《探寻甘州象佛寺》一文,这让我感到既欣喜又弥漫,欣喜的是甘州区“象佛寺”这个名字还是我第一次听到,可谓发现“新大陆”。弥漫的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甘州人,且又在地方史志部门工作的我,对甘州区“象佛寺”这一古寺的信息却一无所知,显得孤陋寡闻!那么,究竟甘州历史上有没有“象佛寺”?


 

    张掖(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古为河西四郡之一,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古籍记载的张掖特有的风貌。香雾缭绕,晨钟暮鼓,是甘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符号。寺庙兴建与佛教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历史上,张掖曾是佛教圣地,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传佛教,敦煌地接西域……村坞相属,多有寺塔”。五凉时期,河西佛教已很普遍,张掖也成为西域高僧前往中原传教的必经之地。隋唐时期,张掖佛教发张迅速。元明时期,张掖佛寺仍呈兴旺景象。佛教文化一直洗礼着这里人们的心灵,世世代代的先民依托建寺修庙,试图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宽慰,烦燥的情绪求得平和,因此,就出现了“半城塔影”的景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张掖文史界久负盛名的张中式老先生,他曾经对张掖(甘州)境内寺庙做过一个初步统计,据说共记述了314座寺庙,可惜这本详细记述域内寺庙的历史资料没能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但这些曾经令先民虔诚不二的寺庙,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来的更是屈指可数,只要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对张掖境内所留存的寺庙遗址都了然于胸。



图为“象佛寺”遗址

    看到《探寻甘州象佛寺》一文后,我就十分纳闷。我对文中所述的“象佛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付诸于行动想刨根问底,弄个究竟,这也许是我爱好文史的缘故。之前我在区文物局工作过好几年,从来也没有听到过有个“象佛寺”,我清楚的记得,文物局在全区文物普查的备案底册上也未曾出现过这个寺名遗址。带着这个谜团,2022年3月26日,我与文友付聪林、任武德、李波等几位老师驱车来到花寨乡柏杨树村专程对甘州“象佛寺”遗址进行实地勘查。当天,是由花寨乡一位从事骆驼养殖产业的村民为我们作的向导,这位村民名叫鞠青山,“象佛寺”这个寺名最先触动了他的情感,也是他又把这个名字加火升温的。据鞠清山说,他当初也不知道有个“象佛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对这里的沟沟岔岔再也熟悉不过了!近几年他又养起了骆驼,养殖数量最多时达近百峰,最少的时候也在五六十峰。在放养骆驼时,为了骆驼的安全,他给每个骆驼配备了定位器,便于把走失的骆驼找回来。一次,一峰骆驼没有回家,经他查看定位器,知道骆驼在一个叫“象佛寺”的地方逗留,当时他并不知道“象佛寺”在哪里,就问了一位牧羊的老者,老人满脸疑惑,用不肯定的口吻告诉他,大概是“新墩”(指当地的文物遗存烽火台)西边。于是他顺着老人指的方向,果然找了这峰不回家的骆驼,从此他就记住了这个地名。后来,他干脆把这个地名输入导航,想借助导航找一下真正有没有这么个地名,结果导航一直把他导到此处显示终点。



图为遗址上发现的一枚古钱币

    这个“象佛寺”所在的位置在甘州区南滩上,南依花寨乡,北靠大满镇,东接安阳滩,距甘州城区约五十里。我们乘坐小车从柏杨树村六社出发向西沿着坎坷不平的滩涂行进,不到半小时,我们来到了当地人熟悉的地标建筑“新墩”处,即:明长城——和平南滩烽火台,这个烽火台是甘州区2005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这里,河滩千沟万壑,乱石磕磕绊绊,车子再也无法行进。老鞠指着“新墩”西边远处说:“那里就是‘象佛寺’遗址,离这里直线距离大约是350米,我们还得步行走过去!”这个南滩是个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滩,滩上长满了一种叫“黄毛头”的植被,四季守护者寂寞。干枯的河床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诉说着这里的过去和如今。在“象佛寺”遗址,我们看到有两堵土坯结构的残垣断壁,东西对峙,东边的长约4米,高约2.5米,西边的长约3米,高约3米,墙体厚度约有80公分,两堵残墙分明是一栋房屋的东西山墙,墙根腐朽脱落,顶部雨淋日晒显得一种无奈的沧桑,整个遗址满目疮痍。遗址方圆约400平方米的地面上有许多古建废弃的残砖烂瓦,这是一段历史的碎片,这些碎片有的被砂砾掩埋只露出点点黝黑色的棱角,探头探脑的,哭诉着被时光抛弃后的寂寞,有的三五块碎片成堆,交流着被远去的繁华与鼎盛。突然,同行者大声疾呼,在废墟堆里捡拾到一枚斑斑锈迹的铜钱,我擦拭了一番,也只能辨认铜钱左右方的“通宝”二字,上下的两个字字迹却模糊不清,但这枚铜钱并说明不了什么。据当地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前,遗址西边有一条由南至北通向甘州古城的大道,遗址东边有一条河床。可眼前这条大道早已被蒿草、砾石和沟壑所掩埋,看不出一点旧痕;河床也被时间抹去了两岸,在荒滩上隐姓埋名。我不敢肯定这条河是史书里所述的那条“小苦水河”,但至少也与小苦水河有所关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偶尔还有人到这里来偷偷烧香膜拜,祈祷岁月静好。我久久伫立在遗址上,任思绪穿越时空,看到了在那香火旺盛的鼎盛时代,这里是水草丰美的“祁连牧场”,也看到了正在走向衰落的一幕。青砖灰瓦告诉我,遗址的年代是久远的!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残垣断壁,绝不是清代之前的寺庙产物,也不是民国时期的寺院遗存,它很可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佛教信士虔诚的赓续。



图为遗址上的残砖瓦

    从现场回来后,我查阅了《甘州府志》《新修张掖县志》和《张掖市水利电力志》等多本志书和大量历史资料,始终也没有寻找到有关“象佛寺”的记载。史书没记载,也许当时寺庙规模不大未能入志,也许是因寺庙更名出现今天的结局;导航图上有显示“象佛寺”这地名,也许是当初绘制地名图纸实地调查时出现的一种笔误,并以讹传讹。总之,对于这处遗址来说,它的历史是久远的,但对于“象佛寺”这个寺名,在没有足够旁证资料的情况下,我认为先不要盲目下结论,有待于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作者:张掖市甘州区  宋进林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证件查询 | 监督信箱 | 招聘信息

Copyright@2021 gshyw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甘公网案备—62090202000454号

地址:甘肃省酒泉市 邮箱:945139299@qq.com 电话:13739379699 15193701275 陇ICP备20210008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