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祁连文苑 > 正文

【敦煌作家】麻守仕|散文(一)大阳关的水脉

来源:敦煌市作家协会 作者:麻守仕  2022-10-22 18:49:00  浏览:


    作为汉帝国边防线上的一座关口,阳关已经远去,即便是遗留的烽燧,也是破败不堪,难以言表昔日的喧嚣与繁华。而作为人们心灵中的期盼与憧憬,阳关却如一罐老酒,愈发醇厚,愈发浓香,一提起这个名字,就能让人沉思、沉醉。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汉书·地理志》,阳关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为重要的屯兵之地。阳关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汉时,阳关周边的屯兵达两万多人,肥沃的土地被大量开垦,绿洲放牧的战马也有上万匹。
   
阳关,凭水为隘,据川当险。阳关地势,东南略高,西北微低。渥洼水、西土沟水都向阳关流淌,后在阳关城外分道扬镳,分别流向红山峡和西头沟;山水沟水、崔木土水恰似平行的水脉,自南婉转向北滋养着阳关内外的绿洲和盆地。大河北流的大阳关水脉,让阳关城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因此,阳关自西汉建成以来从未迁移,到了晋朝的时候,它逐渐从一个军事关卡变成了阳关县,唐代被设为寿昌县。  


   

    大阳关的水脉,让阳关成为丝绸之路南道上重要的关隘,但阳关迎来送往的非全是商贾和文化,还有烽火连三月的战乱和掠夺。无休止的战备粮草耗费,以及戍边军民的生产生活耗费,远远超出阳关水脉的承受极限。大阳关的水位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日据恶化,绿洲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加速。大阳关的水脉已挡不住阳关衰退的步伐。
    唐边塞诗人岑参,在《寄宇文判官》文中曾写道:“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据诗中的描述,那个年代,阳关受风沙侵袭,已成为荒漠孤关。唐诗人王维朝酒后的低吟浅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人更深地体会那时刻大阳关的遭遇。庆幸的是,一句古诗,让一座城池在世人的记忆中变成永恒。
   
自此之后,来自西北面的沙漠不断飘移,再加西土沟流域平时中上游干涸,但上游阿克塞山区经常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处,松软的沟岸侵蚀塌陷,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地势较低的阳关不断沉积。荒废的阳关在沧海桑田地变迁中销声匿迹。风沙淹浸,城垣灭迹,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立于墩墩山顶。于是,历史上留下了“阳关隐去”的说法。细思忖,大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应是在情理之中。
   
时至今日,阳关古城究竟掩埋于何处?也只能在水脉的印痕中猜测了。《旧唐书.地理志》寿昌条目下载:“阳关,在县西六里”;《新唐书地理志》云:“自沙州寿昌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巴黎藏敦煌石室本《沙州图经》残卷记:阳关“在县西十里”……文献中提到的县城均为唐寿昌县治。寿昌县汉时叫龙勒县,是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名寿昌县,归沙州管辖。之所以改名为寿昌县,是因城南10里有个寿昌海,可不能小看这个寿昌海,这里就是汉武帝时出“太乙天马”的渥洼池。《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
    如今,渥洼池碧波荡漾,植被繁茂,候鸟成群,被誉为“天马”故乡,已成大阳关久富盛名的历史人文景观。

   
   
固然,作为阻敌关隘、屯兵之地,阳关挡住了进犯疆土的刀光剑影,却无法抵御岁月的风雨沧桑,毕竟,两千多年的岁月锋刃犀利无比。但是,再老的土地也能承载起历史的前行。大阳关的水脉,仍以9900多万方的年水量在山水沟、渥洼池、西土沟等区域以泉水的形式露头,形成地面径流数百公里,在古老的河床里蜿蜒徘徊。同时灌溉着阳关镇、阳关林场、山水沟农场的三万多亩林田,也滋养着阳关内外上万公顷的林草资源,构筑起阳关乃至敦煌市西境的生态安全屏障。
   
今天,对于人们来说,阳关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向西,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沙漠,铺陈着永恒的荒芜,偶尔飘逸的芦苇,散发着一丝丝生命的迹象;向东,绿洲如带,葡萄如蜜,这样的对比,有恍如隔世的虚无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对戈壁和沙漠,充满悲凉;而抽身田野,又是那样的欢乐和自信。
   作为阳关的生态人,我时常会借助无人机探视大阳关的水脉。如今,在山水沟水系依次建有油苑水库、向阳水库、山水沟水库,下游还建有高老庄水库,年水量在1230多万方;渥洼池水系建有黄水坝水库,年水量在900多万方;新工坝水系依次建有新工三坝、北工坝、南工坝、以及野麻湾水库(提升水位,在红山峡水力发电,上世纪末关停),年水量在2000多万方;红山峡北是水尾(原社办林场、现为龙勒村),年水量在3600多万方;西土沟水系中上游干涸断流,下游仍有水流的区域分为两端,一段是在洪泉坝(废弃)附近以泉眼群渗水形成流域,年水量在450多万方,另一端是在下游西头沟洞子湾附近崖壁以泉眼群渗透形成流域,年水量在2530多万方。
  
从表象看,大阳关的水脉年总量较为稳定,库木塔格沙漠在阳关以西放缓了脚步。但阳关绿洲恰如落在瀚海的一片绿叶,从黄水坡上窜的流沙,让绵延数公里的甘草梁以每年1米的速度侵蚀渥洼池湿地。面对恶狼般的流沙,在没有有效降雨补给,迫使阳关地下水位继续下降的前提下,保护大阳关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作者简介:麻守仕,生态保护者,高级工程师,甘肃省级作家协会会员,敦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省级以上报刊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走在敦煌边上》和《刻在阳关的印痕》。现主编省级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阳关生态》。

注:文稿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刊发于2022年1月14日《甘肃日报》副刊
来源:敦煌市作家协会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证件查询 | 监督信箱 | 招聘信息

Copyright@2021 gshyw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甘公网案备—62090202000454号

地址:甘肃省酒泉市 邮箱:945139299@qq.com 电话:13739379699 15193701275 陇ICP备2021000894号-1